外国广告换上中国“脸” 暗示大国在崛起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7/8/20 10:42:26
无论走到世界的哪一个城市,经常可以在街头五光十色的广告中看到熟悉的中国明星形象:成龙、章子怡代言的VISA信用卡、巩俐代言的欧莱雅化妆品、姚明代言的苹果手提电脑等等。广告好比一面镜子,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形象在这面镜子中的“出镜率”明显增加。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邀请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中国明星担任代言人,以显示自己的全球化身份。
德国 广告频现中国字眼
案例:在德国,中国“钢琴巨子”郎朗与奥迪豪华车一起亮相的广告曝光度极高,这是奥迪车在德国本土广告中首次启用亚洲人做代言人。
“汉堡与中国不仅需要一场恋爱,更需要一生的美好姻缘!”在德国汉堡,为吸引中国投资者,广告语中会经常引用汉堡商会主席卡尔·瑞特博士的一句话。
德国并不是一个广告充斥的社会,但正是在德国为数不多的广告中,却频频出现“中国”的字眼,例如德国零售巨头麦德龙在本土推出的广告语为“中国,商家必争之地,我们已置身其中”;TNT物流推出的“在中国有19年成功经验”;百达律师事务所推出的“我们已在中国10年”等广告语。在这些广告中,既有德国企业展示自己的“中国经验”,也有欢迎中国企业去德国投资的,更有多家德国企业开始利用“中国元素”定位自己的全球化形象。
德国在大规模投资中国的同时,也希望中国企业扩大在德国的投资和贸易。巴伐利亚州的中文广告重点突出“投资巴伐利亚,配备欧洲一流高科技”;科隆市的广告显然更深入揣摩了中国人的心理,用大红字体凸显“科隆——中国企业进军欧洲的桥头堡”等等。
智利 广告尽带“黄金甲”
案例:“我们想通过长城汽车的广告告诉智利人:中国产品并非总以低价取胜,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已经来到了身边。”智利德尔科公司为其经销的中国“长城汽车”在本国刊登了广告。
今年3月在智利热映的中国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掀起了一场不小的中国热。影片中迥异的东方服饰,最吸引智利人的眼球。
热映期间,不但电影的宣传海报遍布圣地亚哥街头,就连商店销售电视机和手机的广告,都用上了电影的画面,真可谓满城尽是“黄金甲”。
在圣地亚哥北郊的汽车销售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展台上的一辆长城哈弗汽车。此外,经销长城汽车的德尔科公司还为长城汽车设计了专门的广告词,而长城汽车的优异表现也令他们刮目相看。
中国在智利越来越多的经济呈现,同时也带动了智利人对中国文化的关注,智利人不仅知道了长城汽车,越来越多的智利人还知道了中国的万里长城。
美国 “中国制造”引发广告战
案例: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率先试水美国广告市场,比如海尔集团、三九集团等。对于中国广告的入侵,美国社会针对中国的各种声音不断通过本国广告来浮现,反映了当前美国对中国崛起矛盾而复杂的心态。
近年来,一些有实力的中国企业率先试水美国广告市场,并小有斩获。中国三九集团曾将“三九胃泰”的大幅广告挂在了纽约时代广场上;而海尔公司不仅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竖有大型广告牌,甚至还有了一条冠名的“海尔路”。在纽约的一些出租车上,偶尔也能看到“青岛啤酒”的广告。
对于“中国制造”的频频压境,有一部分美国人喜欢把本国制造业的衰退归咎于中国。
今年6月份,反沃尔玛人士连续刊登两则反华广告,一则题为“沃尔玛与中国”,广告称沃尔玛是美国从中国输入商品的头号公司,沃尔玛在中国的采购导致美国工厂关闭,给美国造成巨额贸易赤字,广告号召美国人只购买美国生产的产品。
不过也有大量美国公民对“中国制造”表示欢迎。今年5月,由8个美国金融服务业协会组成的团体连续在美国政界十分知名的《国会唱名报》等媒体上刊登广告,宣传他们接触中国的主张。
打广告中国企业回避中国元素
目前,在国外做广告的中国企业和品牌越来越多,然而这些中国品牌的海外广告创意鲜见“中国元素”,不仅没有中国文字,也不见中国明星代言,给人感觉似乎是一个彻底的外国品牌,生怕被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
海尔的拼音Haier让老外们念出来有点像一个德文词,又与英文Higher(更高)发音相近。海尔在美国的总裁詹默尔这样说过:“事实上,很多美国人都把海尔当成是一个德国品牌。”同样,联想集团所采用的外文名称Lenovo中的“novo”是拉丁语词根,代表“新意”、“创新”;而“le”代表改名之前的“Legend”,整个名称的寓意为“创新的联想”。然而美国营销权威阿尔·里斯指出,对于欧美人来说,Lenovo听起来就像意大利甜点的名字。
大胆亮出“中国制造”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传统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不仅邀请国际上有高知名度的中国明星代言,还在广告设计中使用中国龙、万里长城、京剧脸谱,甚至汉字书法这样的“中国元素”。然而,当“中国元素”日益成为全球市场上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时,却出现了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却刻意淡化“中国元素”。
诚然,“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仍有许多急待改进的方面,但如果中国知名品牌一味淡化中国元素,难以让“中国制造”在国外站住脚跟,很可能造成恶性循环,对已经享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品牌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此,我们应该借鉴一下日本的做法。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也曾是“便宜但是质量差”的代名词。“日本制造”在国外消费者中形象的改变,索尼、松下、夏普等日本知名品牌立下了汗马功劳,让“日本制造”也从轻蔑变为一种称赞,这反过来更为日本品牌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中国的消费者,当然希望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的先行者们,不仅以优秀的产品质量为“中国制造”重塑形象,还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信堂堂正正地打出中国元素的广告,与“中国制造”同呼吸共命运。
- 返回顶部
- 责编:5sw
- 浏览:
- 来源:四川在线
相关阅读:
- ·歌坛一姐那英代言汇源果汁广告(01/24)
- ·预计美国网络广告支出到2013年将达412(11/23)
- ·广告策划的原则—为策划而策划(11/26)
- ·破解商业广告摄影照片特效之谜(11/29)
- ·嘉兴六部门联手整治房地产市场 对乱象(08/29)
- ·起底房产黑中介套路 租客需谨防低价骗(07/17)
- ·杭州地铁5号线4个清廉文化主题车站亮相(07/17)
- ·楼盘广告擅用“宋城”商标 法院判决停(07/12)
- ·想走捷径“买驾照”却掉入了陷阱(06/12)
- ·封杀朋友圈“打卡” 一点也不冤(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