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广告传媒 > 电视广播 > 浏览文章

电视台高收视率所隐含的公信力危机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1/9/14 13:59:08
导读:    当前,随着电视间竞争的加剧,电视节目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不断盛行,虚假新闻报道屡禁不止。尽管收视率不断提高,人们对电视的信任度却逐步下降,公信力危机日渐明显。因此,正确认识媒体的责任,重新审视电视的

    当前,随着电视间竞争的加剧,电视节目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风不断盛行,虚假新闻报道屡禁不止。尽管收视率不断提高,人们对电视的信任度却逐步下降,公信力危机日渐明显。因此,正确认识媒体的责任,重新审视电视的考评体系,尽快扭转公信力危机已成为当务之急。

    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错误做法及后果
    个别电视台为了快速吸引观众的眼球,不在选题、策划、创意、拍摄与制作上下工夫,而是采用了急功近利的做法,尽管收视率在短期内实现了迅速提高,却为自身的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其常用做法有以下几种:

    1.把“三俗”当时尚,错误理解“三贴近”原则
    个别电视台的谈话、娱乐类节目,尤其是某些电视相亲节目,为了引人关注,全然不顾肩负的责任,严重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出现了媚俗、庸俗、低俗乃至恶俗的倾向。“宁坐宝马车里哭,不坐自行车后笑”,以貌取人、以财取人、讥贫笑困,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充斥荧屏,严重影响年轻一代的爱情观和价值观。古人说“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无论对待婚恋、家庭,还是金钱、友谊,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优良的传统美德。而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早已是历代文化传播者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媒体应尽的责任。主持人要积极引导嘉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提倡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然而,他们偏偏美丑不分,推波助澜,借机炒作,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借此达到轰动效应,本该展现真善美的娱乐节目变成了“审丑闹剧”。
    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才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践行者,是“三贴近”原则的亲身体验者,是电视娱乐节目的最终评委,是节目的最后审查人。荧屏的热闹繁华只能一时吸引他们的眼球,不负责任、违背道义、偏离价值取向的节目,带来的是对媒体信任感的丧失以及媒体公信力的流失,从而加剧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危机和公信力危机。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能决定媒体一时的收视率,但也能决定媒体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未来。因此,进一步增强媒体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创优意识,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节目收视率与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关系,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科学的思想武装人,才能逐步唤回丧失的公信力,才能为自己的发展迎来生机和活力。

    2.把虚假报道当噱头,骗取受众的好奇心
    2007年6月中旬,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訾某,授意早点贩子将纸箱用水浸泡后掺入肉馅,制成包子,用自带的家用DV机拍摄了制作过程并进行剪辑,利用欺骗手段播出了题为《纸做的包子》的虚假新闻。报道无中生有,经多家媒体转载转播,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再如:2003年7月8日,《南国早报》头版刊发了一条题为《奇!桔子树上结南瓜》的消息,并配有照片。该消息说:7月5日,记者在玉林农业学校的果场里看到,有一株柑桔树居然长出了一个南瓜,瓜体直径足有10厘米大,形同葫芦,瓜顶上长出了一片桔子叶。据专家实地考察,这是某些人故意弄出的恶作剧,是他们出于好玩或其它目的,把桔子树枝削尖后插上小南瓜,从而导演了这出闹剧。
    媒体从业人员积极报道新闻焦点是分内的事,但必须是真实的、积极的、向上的,如果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刻意制造假新闻,的确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形成了社会焦点,提高了收视率,但玷污了荧屏和版面,丑化了从业人员的形象,削弱了喉舌的权威性,侵蚀了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久而久之,当更多的受众发现新闻媒体也公然造假时,其曾经强大的社会公信力便会锐减,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就会轰然倒塌。
    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如果百姓对国家没有足够的信任,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很好地建立起来,媒体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有了公信力才拥有权威性,才能在公众中立信并立言,其影响力才会“信”涨船高。不然,靠“纸馅包子”、“桔子树上结南瓜”等虚假新闻炒高收视率的短期行为,不仅葬送自身的公信力,还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令广大受众面对茫茫资讯而更加无所适从。

    收视考评体系的完善和改进
    收视率是一种行为指标,能够客观反映观众的收看行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易于直接测量,但它只能反映观众的收视行为,无法说明人们的收视心理,也无法直接评价节目的优劣。而满意度不同于收视率,它是一种心理指标,反映观众内在的心理评价活动,主观性较强,弹性相对较大,且不易测量。通常认为媒体的公信力和满意度是相辅相成的,是衡量媒介形象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它不是惟一指标,即公信力并非完全决定着受众的选择。一些公信力评价不高的媒介,往往收视率与销量都很好。这个现象在一些小报中尤为常见,因为它诉求的主要是“娱乐和八卦”,对于这些新闻,人们只是偏好,好玩就行,并没有太多对公信力的要求。但是对于严肃媒体而言,公信力就成了受众评价其形象的重要指标,公信力丧失,媒介形象瞬间坍塌。因此,单纯用收视率来衡量媒体实力的做法就显得比较粗放和简单,需要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完善和改进。
    近日,央视酝酿许久的全新收视评价体系出炉,与传统考评体系的区别在于:
    1.媒体的考核指标由收视率一项分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专业性等四项,分值比例为50%、20%、25%和5%;
    2.传播力将由收视目标完成率、观众规模、忠诚度、成长趋势四部分构成,这些虽然全部来自于收视率调查结果,却对收视率进行了详细划分,而不再唯收视率论,从而显得更加科学合理;
    3.引导力和影响力总分值加起来占到了45%,可以看出打造传媒的权威性、逐步提高公信力将显得特别重要;
    4.每季度考核一次,将有1.2万名观众和300名专家参与打分,改变了以前仅仅依赖观众的简单做法,确立了媒体引导力、影响力、专业性的地位。
    随着媒体考评办法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广大从业者要及时转变思路,锐意开拓创新,迅速完成从生产“视觉盛宴”到生产“精神大餐”的转变,让传媒和从业者尽快回到各自正确的位置上来。
    当今的媒体经济归根结底属于公信力经济,所以,我们要反对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做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这样,媒体公信力才会迅速回升,权威性才会更加凸显,喉舌功能才会得到加强,我们党的舆论阵地才会更加巩固。

关键词:电视收视率,媒体公信力,公信力危机,电视考评体系
  • 返回顶部
  • 责编:8044
  •        
  • 浏览:
  • 来源:《青年记者》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