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office社区 > 防骗打假 > 浏览文章

低价团购消费风生水起 陷阱五花八门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0/11/17 10:43:58
导读:

  价值70元的电影票几元就能拿到手,四人火锅套餐只要50元,一套英语学习课程报价为8.8元……今年来,大到家装,小到洗脚、餐饮、美容、培训、健身等各式各样的低价团购消费,在甬城风生水起.团购给甬城消费者带来不少便利和实惠,而与此同时,五花八门的团购陷阱也跟着来了。
  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今年团购,特别是网络团购有关的消费者投诉,要比往年明显增多。其中,反映团购商品“货不对板(商品与宣传的型号规格不符)”或者产品质量低劣,甚至是假货的,占团购投诉的55%;反映团购销售商家服务质量不佳、对“团购”客户另眼看待的,占了近27%。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投诉为团购虚假宣传、商家服务带“附加条件”,以及优惠幅度名不副实等。
  专业人士通过核查还发现,团购相关诈骗或诱导消费的花样虽然不断变化,但主旋律离不了“低价和优惠”。
  相关专家特别提醒,以下四大团购问题亟需引起甬城消费者的关注:

  NO.1
  名为团购
  实为商家找“托”促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些团购现在正在演变为现实意义上的商家促销。于是,也便有了好些商家的“托儿”。
  市民王先生在网上报名参加了一次建材团购。面对热闹的场面,他突然闪过一丝疑惑。因为他发现有几位团购成员特别的热情,但却始终动口不动“手”。精明的王先生左思右想,最终没有下单。
  没想到,几天后,几位一起参加团购的朋友还真的告诉他,他们上了一家建材商的“托儿”的当。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据了解,团购,特别是网络团购的“托儿”时下有三种:
  一是只当召集人的“托儿”。当看到有人拿不定购买何种品牌的商品时,他们会以购买过某品牌商品的消费者的身份出现,极力向其推荐某些商家的产品,并联合大家购买。其他团购者一旦购买,他们就可以获得商家提供的回扣或好处费。
  二是职业“托儿”。他们熟悉某行业,会事先与商家谈好一个大宗购买的价格,报给其他团购者压低的价格后,从中赚取差价。
  三是纯粹坑人的“托儿”。他们往往利用花言巧语得到参与者的信任,但实际上却让参加者买到过时或不合格的产品。
  团购的参与者绝大部分都将精力用在砍价上。然而,越是追求“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的人,越容易陷入商家的团购式促销陷阱。
  有关人士称,时下,网上有不少团购活动是商家操作的“促销”行为。网站上的团购信息也不排除商家刻意发布、诱导消费的虚假广告,而那些在团购过程中拼命摇旗呐喊的参与者中更不乏商家安排的“托儿”。
  专家提醒市民,在参加团购前,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盲目订单,不要轻信一切诱人的承诺。另外,消费者在参加团购前应先做一个市场调查,对自己要团购的产品品质、价位做到心中有数,团购下单时要保持冷静,多了解、多询问,有把握了再出手。

    NO.2
  冲动购物
  “团奴”生活浪费巨大

  团购后,有不少“团客”会发现,欣喜渐去,惆怅袭来。尤其是当他们拿出账本算账时,心里更是平添了一种莫名的失落:自己似乎是“被推销”了,而“团”来的“超值”商品似乎用处也不大。
  读者唐小姐向记者简单算了一笔账。
  从今年10月7日到11月14日,她已经在15家团购网站上参加了团购22次,总共花费了2804元,团购了原价14167元的商品;也就是说唐小姐平均2天团购一次,平均每次团购的花费是127元,平均折扣低至2折。
  看起来,这些团购品是无比的超值,可唐小姐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倒有些郁闷。
  “我团购的大多是餐券、电影券、美容券,只能周末时和家人、朋友一起去消费,可是一个月毕竟只有4个周末,根本来不及消费。”
  到目前为止,这些团购品唐小姐还只消费了6次,消费金额共509元,只占到了她总支出的18%,也就是说她提前透支了2295元,还有16次消费等待着她。为此,她不得不绞尽脑汁地去完成自己团购后的消费任务。
  记者随机采访了30位团购市民后发现,在热衷团购者中,像唐小姐这样沦为“团奴”的为数着实不少。
  “花几十块钱团购到几百元钱的东西时很兴奋。可后来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冲动消费其实是‘买’了一个让自己不堪重负的消费包袱。”
  “团友”周小姐至今还因参加团购网站推出的“推荐好友获利”活动而后悔。
  周小姐说,每个团购网站上都有“邀请好友购买获得10元返利”的链接,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新浪微博、开心网、人人网等方式分享给好友,一开始她经常把自己觉得好的超值商品推荐给好友,希望好友和她一样“省钱购物”,可是当她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像她一样一次次冲动购物、包里装着一张张消费券后,她心里便过意不去了,她甚至觉得自己像是传销,把朋友拽进了“团奴”的生活里。
  记者在本地相关论坛看到,“团奴”牢骚不断:“因为便宜就订下来,但真想去的时候,又觉得太远,所以就拖了下来。”
  据了解,“囤货”很多的“团奴”兑换率并不高,有人甚至直到过期才想起来还未使用。
  专家提醒,团购兑换券属于提前消费,如果算不好自己想要什么,最好不要盲目参团,否则很容易增加不必要的开销。

    NO.3
  虚张声势
  “迷雾弹”蒙你没商量

  团购中遇到的“迷雾弹”,时下更让“团客”忿忿不平。
  “第一弹”是服务缩水。尤其是在团购网上购买的健身卡、美容卡、美发卡等,问题相当突出。
  刘女士曾在一团购网上购买了海曙一家美体店的服务,当时网站上写明的是30元享受600多元的美体服务,其中共有4小项。“可我去了之后,店家说因为我去的时间不够做4项,所以只给我做了一项。”之后,店家还不断向她推销一种特色项目。经不起软磨硬泡,最终刘女士又掏了百余元。“30元确实是很便宜,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种被骗的感觉。”
  “第二弹”是“不退未消费款”。
  今年9月底,蔡小姐在团购网站上买了鄞州一家火锅店的29元享受109元的套餐,到10月22日结束。因为工作忙,10月22日之前蔡小姐没能去消费掉29元的团购券,和网站沟通却没办法退钱。
  “一般的团购券都是凭网站发送的短信去商家消费,我没有消费,网站可以立刻把给我发的那个消费号码和密码收回,但为什么不能退?”蔡小姐对此很疑惑。
  据了解,这类已售出的餐饮、美容等商家的团购券即使没有在指定期限内消费,也不能退钱,但大多数网站客服对此都不做过多解释。
  “第三弹”是虚假报价。
  一些网站以团购的名义出售普通折扣的商品,团购价甚至高过非团购价。黄小姐最近通过某团购网站购买了原价300多元、现价150元的特色冰淇淋蛋糕,后来,她偶然发现只要在蛋糕店的官网上下载优惠券,就可以获得更低的折扣。
  “第四弹”是网站更名消失。
  龚女士在一网站团购了3瓶DHC的卸妆油,结果至今都没有收到货。前不久,她打开网站发现网站更名了,无法登陆,当然也无法查询到交易单号。

    NO.4
  取证困难
  有问题维权不胜其烦

  市民陈小姐前不久团购了一张洗发店的洗剪吹卡,原价1000元,团购价为180元,相当优惠。可没想到,抢购的时候喜滋滋的,用起来却是气鼓鼓的。
  陈小姐有点气恼地说,自己三次到该美发店消费,都因为要遥遥无期地排队而打了退堂鼓。和耐心等候最终剪了头发的团友一交流,不少人表示,虽然每次消费的金额是很低,但服务质量也是大打折扣了。部分尚未开卡的团友希望退卡,可在美发店的婉言谢绝中无计可施。
  “出了问题才感觉维权很难。”陈小姐无奈地表示,因为团购之前并无具体责任义务约定,抢购过程中或多或少掺着盲目的成分,因此,一旦对商品觉得不满意,就无从维权。诸如使用K歌券要等近4个小时,使用就餐券要等一个多小时等等,消费有障碍似乎成了团购者默认的规则。
  有关方面近期接到与团购网站有关的诈骗陷阱方面的投诉比起往年来也是明显增多。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非质量出现问题,团购中份量减少、服务打折等投诉,他们取证和处理都有困难,因为在法律上缺乏一个明确标准。
  为此,权威人士给团购市民这样几点自我保护的建议:
  一是看价格。如价格低于市场价5折,大都有问题。
  二是查团购网站。凡是正规的团购网,其联系方式一般都有邮箱、电话、联系人、地址等信息。不正规的团购网一般只会有一个QQ号码或电子邮箱,甚至只有一个“在线提交”。
  三是要注意保存相关消费凭证,如保留好确认短信、确认页面等。
  四是选择专业团队运营的、规模较大、口碑较好的团购网站。如果网站是直接发支付链接或者直接向其汇款,建议谨慎参与。
  五是要使用第三方支付担保交易的方式,或要求货到付款;不能随便将巨款通过网银预付给对方。
  对于团购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记者还咨询了浙江众信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宏军。
  他说,网站和商家合作最初,对商家的审核至关重要,如果确实真实地调查了商家的资质没有异议,之后再出现问题就应该由商家来承担。
  对于“未消费不退款”的做法,赵宏军认为,如果网站当时已经写清楚了该产品的消费期限并明确规定过期不负责,那消费者应该自己承担损失,“因为在购买前已经有明细条目的规定,如果依然选择购买,商家则没有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不属于违约。所以大家团购一定还是要谨慎和理性。”

关键词:低价团购,团购陷阱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宁波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