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宁波独有 > 宁波实用 > 浏览文章

这十年的宁波文化产业发展之路(2)

  • 杭州写字楼网
  • 2012/11/8 13:13:27
导读:  这十年,是宁波文化繁荣发展的十年;   这十年,是宁波文化民生显著改善的十年;   这十年,是宁波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的十年。   十年间,宁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繁荣发展、创新发展、惠民发展,全面推

  以体制改革为文化创新的动力,以文化积淀为文化创新的源泉,这是宁波文化十年繁荣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宁波文化体制改革重大突破的重要原因。

  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两个试点城市之一,宁波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截至2011年底,市、县两级15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已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在完成转企改制的基础上,进行资产整合,成功组建宁波出版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有效激发了文化生产的活力。

  宁波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是文化民生的持续推动力。宁波创新文化民生机制,在全国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政府由“办”文化转为“管”文化。公共文体设施运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公益文艺演出尝试政府采购、公司运作。鄞州“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启动至今,共演出4140场次,惠及观众230万人次。

  文化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巨大牵引力。政府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引导与民间驱动结合,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宁波在全国率先推行“国助民办”博物馆模式。全市民办博物馆已发展到30余家,总用地面积16.6万平方米,馆舍及藏品直接投资超过11.2亿元。鄞州区还被评为“中国博物馆文化之乡”。民办博物馆多样化的运作模式,满足了百姓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开拓了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资路径,已经成为宁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大亮色。

  回顾宁波文化建设十年,这样的创新无处不在———

  思想宣传平台创新。“微型党课”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案例,多次走上中宣部举办的县委宣传部长培训班讲坛;

  人才引进机制创新。刚性流动和柔性流动结合,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并重,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引才格局;

  文艺人才培养创新。培育形成15个文化创新团队、5个文艺家工作室,2人入选全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8人入选全省“五个一批”人才工程,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文艺甬军”源源涌现……

  关键词:惠民发展

  没有文化共享的民生,是不完整的民生。宁波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惠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构建文明之城、幸福之城播下了文化种子

  暴雨如注,狂风肆虐。在今年夏天台风“海葵”的袭击中,宁波上百名志愿者在24岁姑娘马琴的发起下,开着打着双闪灯的私家车,送被困路途的市民和旅客回家。在甬城的暴风雨之夜,他们的“双闪”照亮了黑夜,温暖了人心。

  从“顺其自然”隐姓埋名累计捐款近800万元,到“最美四姑娘”挺身而出救助在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在宁波,爱心故事太多太多……

  这种爱不是凭空生成,而是根植于城市的文化土壤之中。它萌芽于文化的熏陶,内化为道德情操,最终汇成一座城市强大的凝聚力。

  文化,在宁波市民的心中播下了优良的道德种子。

  于是,林萍、毛文国、周以国、严意娜、江小金等道德模范源源涌现;因此,宁波连续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连续三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文化民生不仅仅意味着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更是一种道德力量的培育。

  “文化是民生之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宁波市长刘奇说。

  宁波用坚实的脚步印证着自己的承诺———

  2003年,宁波音乐厅落成,投资0.55亿元;2004年,宁波大剧院建成,投资6.5亿元;2005年,宁波美术馆落成,投资1.2亿元;2008年,宁波博物馆开馆,投资2.5亿元;2010年,宁波书城开业,投资8亿元;2012年,宁波文化广场建成开放,计划投资30亿元……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一张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编就。

  中国艺术节、国际声乐赛,国宝展、乾隆珍宝展,中国农民电影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宁波的百姓从未像现在这样在家门口享受到如此高品位的文化盛宴;万场电影千场戏、百镇千村种文化、全民读书月,雄镇大舞台、海享文化大舞台……宁波的百姓也从未像现在这样享受着如此丰盛的文化服务,拥有如此广阔的文化舞台。

  更为关键的是,文化民生建设已经呈现出“引领效应”。宁波的百姓由最初的被动参与文化活动,到后来自发加入文艺团队,发展到现在自觉融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府自上而下的“文化发动”,已经发展成为群众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

  目前,宁波有5320多支文艺队伍、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常年活跃在城乡基层;全市有注册业余文保员1094名、文保志愿者1911名、博物馆志愿者1246名,倾情服务在文保一线。

  实践证明,文化在促进民生方面功能巨大。文化越繁荣,对城市文明越具有影响力,对社会矛盾越具有调和力,对人们心灵越具有滋养力,对生活幸福越具有塑造力。

  今天,当我们再度吹响向“文化强市”进军的号角时,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自信。这是一种实力的自信,更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宁波要以新的视角认识文化,以新的举措发展文化,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现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双提升,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王辉忠说。

  面对机遇与挑战,宁波将以更高远的境界、更宽广的视野、更有力的举措,走好文化强市的自觉之路、自信之路、自强之路!

  宁波“文化大市”建设路径图

  2000年8月,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要求加快文化类型从城镇文化向都市文化转变;

  2005年8月,中共宁波市委十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市,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使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06年,制订出台《宁波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同年7月,下发《宁波市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2008年9月,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文化发展六大战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09年8月,召开全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全面部署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宁波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

  2010年12月,宁波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市委书记王辉忠担任组长;

  2011年,15家经营性文化单位成功实现转企改制,宁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同年7月,制订出台《宁波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宁波文化发展目标:以“1235”工程为抓手,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

  同年12月,中共宁波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通过《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公民道德水准高、社会文明风尚好、文化生活品质优、地域文化特色明、文化综合实力强的文化强市。

关键词:宁波文化,宁波文化产业发展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 浏览:
  • 来源:宁波日报
[声明]文章仅供学习交流,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kf@5sw.com。感谢所有提供文章的媒体和作者。
最新相关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