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牛肉干的为什么也会在这轮风暴中倒下(2)
- 杭州写字楼网
- 2008/12/14 13:11:34
并购重组之路还需细细思量
“溢佳香”停产后,许多人扼腕叹息。在瓶窑镇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老板正在四处奔波想办法恢复生产,另一种说法是政府在替“溢佳香”出面筹资,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外地有企业将接手“溢佳香”。无论“溢佳香”最后交由谁来管理,经历了这场风波后的该品牌能否重新站起来,在很多人看来是个未知数。
杨轶清:“溢佳香”倒下确实可惜,作为品牌本身来说既没有产品质量问题,也没有在品牌运作上出现偏差,只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企业整体将被淘汰。
对于这样的情况来说,并购重组的理想状态是将企业主、企业和品牌相剥离,让企业申请破产,然后由有实力并熟悉食品加工行业的企业来收购运作这个品牌,注资后恢复生产和销售,进行“强强联合”。
杨吉:“溢佳香”出现问题,有些企业自然会想到借机并购,实现资源整合。但并购不是小事,关系到两个原本独立的经营个体是否能顺利对接、幸福联姻。很多企业的并购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无非是企业文化发生冲突、对被并购项目认识不清等。
因此,考虑到必然有企业会有意向收购“溢佳香”,在此提供几个决策思考的角度:第一,思考一下自己的核心业务是否是“溢佳香”的主营业务?即收购“溢佳香”后是否会对已有主营产品线的丰富、拓展、深入起到促进作用?第二,思考一下是否能消化“溢佳香”的财务包袱?据说“溢佳香”负债超过4个亿,如果这是真的,这的确不是一笔小钱,特别是现在现金为王的情况下,究竟有没有企业具有这样的资金实力来接盘?第三,思考一下自己的企业能否与“溢佳香”进行有效的融合?文化是软性的、隐形的,不易被发现,对企业有序、健康、平稳地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张大亮:按照“溢佳香”负债超过4个亿的说法,企业想自救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企业的自制结构完整,能有专业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的话,在企业出现资金困境初期就可以考虑出让一部分产业或者股权来减轻负债压力,或许还不致于一下子倒下。
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有意收购“溢佳香”的话,最佳的方案是采取“承接资产式收购”。这种收购方法只接受企业的厂房、设备、品牌等资产,对其债务不承担任何责任,也就是说收购方出“打包价”收购企业,余下的债务靠企业自己解决。在品牌重树阶段,接手企业要让经销商知道这一品牌与原企业主体已剥离,无债务纠纷存在,这样才能让经销商有信心。
如果企业在各方面的帮助下,得以恢复正常生产和销售的话,我建议应当引入战略投资者,管理要做到规范透明化,决策要科学民主。
“冬天”里扩张还需量力而行
原材料的上涨、人力成本的增加、人民币汇率提高、上游企业的收款难度加大、银行惜贷……在种种不利因素叠加下,对于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今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但是不少企业还在加快扩张或转型的脚步,而迈出的每一步又在消耗着多年来的辛苦积累,后面隐藏着的风险不小。
杨吉: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中国的经济在过去三十年中经历了高速发展期。但是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中国许多企业也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实体经济遭受的打击尤其严重,也许这就是旧工业经济时代结束的标志,我们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技术时代。
困难的时候并不表示没有机会,每一个时代到来前总会涌现出一批财富英雄。就像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就涌现出了微软、苹果,两者在软硬件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敌。但是,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如果你没有经验,没有防范能力的话,我的建议是守好你现有的产业,甚至是“变卖”产业以回笼资金,等到时机成熟时再出手也不迟。
杨轶清:不少企业在做决策时都有“满打满算”的习惯,但是宏观经济不可能一直处于积极健康的上升周期中,当这个向上的态势发生改变时,企业要学会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首先,企业要保护好短期现金流;其次,要控制好市场覆盖率,不要将战线拉得过长;另外,在主业之外不要眼红别人的快速致富,踏踏实实管好自己的田地,因为随着行业和市场细分后,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在资金不能充分保证的情况千万要谨慎。
张大亮:如果企业确实看好一个新产业市场,那么我建议动用的资金应控制在可用资金的30%左右。现阶段为投资一个全新项目而到处借款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一来是对产业市场的风险把握能力有限,二来是因为银行收紧银根后,企业往往会选择民间高利贷来筹集资金,这一招则容易将企业卷进债务漩涡中,“溢佳香”就是一个例子。
楼建民:银行贷款难确实是今年中小企业遇到的一件难事。现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在出台有关政策,疏通和引导企业走合法的融资渠道。12月10日,杭州市又出台了《在杭银行机构支持我市经济发展开展评价激励办法》和《杭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放贷和授信,尽可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经济形势的变化,其实也是给企业家们上了一堂风险课,搞企业的人不能太着急,做精做强主业才是立足之本,在有多余积累时可以考虑技术产品的升级转型,看不准的情况下应该主动咨询,多听听行业专家的意见。至于行业投资,政府每年都会推出政策投资导向目录,指导企业选择准确的投资方向。
- 返回顶部
- 责编:8037
- 浏览:
- 来源:每日商报